贾政带着贾兰来了。
    贾兰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中了末位举人后没有继续读书,而是等着候补官员。
    没有门路银钱的末位举人很多候补多年,运气好都只能谋个穷乡僻壤的知县,运气不好的可能只能在一个不入流官位上蹉跎一辈子。
    可想而知,这世上运气好的人并不多。贾兰不是特别的。
    不入流的官位在常人眼中已经是苍天保佑,但对曾经显赫的荣国府而言根本入不了眼。
    曾经府中奴才出身的赖尚荣,都能到富饶地方做知县,如今贾家嫡系却连影子都够不到。
    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只要活着便要学着低头,贾政学会了低头,不是对当下处境,而是对探春。林如海已经退了,能找的人只剩下探春。
    贾家没钱没人,探春的夫家有。
    贾政从来没有对儿女低过头,这次为了贾家的未来求到了探春身上。
    这是父亲第一次相求,无论如何都应该帮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只是一个知县职位,对王信来说,这不难。
    这个不难,那个不难,这么多年她已经做了很多“不难”的事了,确实不难,只是为难。
    贾政的确是第一次相求,因为以往是别人求或者自己主动援手。
    有时候探春都会恍惚,她废寝忘食操持府中,努力为王信生意出主意,是因为王信是她的夫君,还是因为王信是她的债主。
    思量许久,探春还是对王信开了口。
    王信当时的神情很微妙,不是犹豫为难,而是失望。
    是该失望的,他的妻子嫁过来多年还是一心为娘家筹划。从整个贾家到父亲母亲,到亲娘弟弟,现在到了侄子。
    本不该如此的,探春多次质问自己,为何会如此,为何她一心维护的家人,没有一个人反过来体谅自己,哪怕一次。这真的值得吗?
    时隔多年,已为人母的探春终于开始计较,计较祖母,计较父亲,计较宝玉,计较自己并没有得到过太多。
    她以往羡慕错人了,她不该和黛玉对比,应当和贾瑜比,她应该羡慕贾瑜,决绝又冷硬,没人会把这些事情摆到他们夫妻二人面前。
    看在探春的面上,王信终是为贾兰谋了个知县的官职,虽说地方不是很好,至少是个正经官身了。
    贾兰离家上任的那天,探春亲自去金陵送行,是送行更是告别。探春再次对贾家告别。
    几年后,另一个侄子跟在宝钗身后,走到了她面前。
    和贾兰一样的境况,和贾兰一样的诉求。
    看在自小一同长大,又是姑嫂的情意,还有宝玉的份上,宝钗开了口。
    和贾政一样,宝钗从来没有求过探春,这次为了唯一的儿子登门了。
    第一次又怎样呢?第一次多了,已经不值得她另眼相待了。
    宝钗,宝玉,贾家,她都不在乎了。怎么来就怎么离开吧,谁也不要再来指望她了。
    。
    探春可以帮李纨贾兰,为何不能帮自己和宝玉?
    来扬州之前,宝钗这样告诉自己,同样都是亲侄子,凭什么贾兰可以,她的儿子不可以。她不比凤姐,李纨差,她的儿子同样不能比她们的儿子差。
    说来可笑,浑浑噩噩过了十几年的宝玉从来不管儿子,这会儿她要带儿子出来却跳出来阻拦了。
    宝玉说是她耽误了人,是她逼得紧了,若不是她那孩子不会落到今天这地步。
    她的孩子落到什么地步了?难道要像宝玉这个父亲一样,靠着家里无知无觉混吃等死一辈子才好?
    若说开始几年是对宝玉失望,后来则是怨恨了。但凡宝玉肯上进,她的孩子怎么用的着求人。
    宝玉她管不了,她的孩子不能再碌碌无为一辈子。
    按照探春一贯的表现,应该不会拒绝自己的求助,毕竟孩子姓贾,是她的亲侄子,宝玉和探春更是交好,怎么想都不会被糊弄过去,可偏偏探春拒绝了。
    提到和贾兰当初境遇相似,探春没有顺着话说,而是说起了贾兰现今过得并不愉快,虽说谋了个官,可没什么升上去的可能,不过是在个七品官位上混日子。
    不过七品,这话也就探春可以说了。便是不愉快又怎样,难道能比苦等还折磨人?
    少见的没有附和探春,宝钗直接说明了来意,坦言需要姑姑拉一把,探春一向是个爽利人,对贾家的事情从来不推脱。
    宝钗心中想着该如何为孩子找个好地方,就见探春摇头苦笑,表示爱莫能助。
    十几年来,探春对贾家予取予求,偏到自己,到自己孩子大事上袖手旁观。
    被探春亲亲热热招呼着吃完饭,宝钗一行人被王家下人客客气气地送到码头,宝钗上了船,勉强带笑送走众人后,又偷偷下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