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红楼读书郎 > 第557页
    至于陈恒说的宝钞之事,大家都未放在心上。
    想啥呢,前明洪武年间犯的错,咱们还要再走一遍?
    打住,打住。只要我韦应宏还是内阁首辅一天,宝钞之事就是休想。
    其后的辩论,老郭觉得要办就办好。兵事上,哪有走一步看两步的安排。届时万一跟海盗打起来,海师久疏战阵,兵力再不够,打输了算谁的罪责?
    韦应宏也有话讲,为了稳住地方百姓安心耕地,朝廷必须出台政策。
    既然不能单方面叫停海运,他准备以内阁的名义,督促山东、两湖继续加大粮仓储备,借朝廷来吸纳百姓手中的余粮。
    两方人僵持不下,李贽倒觉得他们说的都有理。一众人吵到午后,还被李贽留下一同用膳。
    借着中场休息的片刻,李贽领着林如海、李贤二人,独自在御花园中散步。
    许是老温的折子起了作用,虽被韦、郭两位大人吵得头疼,李贽的心情还算不错。
    眼下是私人时间,李贽也不把自己的态度藏着掖着。
    他先转过头,看向左首的李贤,问道:“太子觉得此事当如何?”
    “儿臣觉得两位大人说的都有理。”李贤没去看李贽皱紧的眉头,他当然知道这个答案,他爹肯定不满意。
    又马上道,“不过要安抚百姓耕地,朝廷手中仍需要更多的钱。”
    这话倒还有点见识,也算变相支持海师扩编之事。毕竟没有海运,就没有钱。现在的朝廷,已经回不去穷哈哈的苦日子。
    李贽点点头,心中又开始叹气。自从太上皇走后,太子在自己面前就越发拘谨起来。
    哎,还不如之前父子俩,有说有笑来的有意思。
    “林爱卿呢?你家那小子,就没跟你通通气?”
    林如海已经习惯旁人在自己面前提起陈恒,忙乐呵道:“他如今刚刚当了爹,怕是没功夫注意我这个老头子。”
    听你们翁婿瞎忽悠,你看我信不信吧。李贽不以为意,只掏出一封信递给林如海,道:“这封信是持行写的,你先看看再说。”
    行过礼的林如海,忙取过持行的手书,在掌心细细观看。
    正值春日复苏,头顶的艳阳照在万千绿丛间的一抹红。微风摇曳,更是醉人。
    ……
    ……
    “圣躬安,臣……”
    熟悉的书信排头过后,林如海注意到陈恒,在信中用胆大且冷峻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困扰中原王朝近千年的问题。
    陛下觉得,为何历朝历代皆有边关之患。无论汉时的平匈奴,唐时的灭突厥。两宋的通关设集,前明的两法并举都难以根除?
    两国之难,绝非仅在一游一耕之别上。亦非历代先贤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如此简单。
    在陈恒的讲述下,林如海的视角不自觉按照对方思路走。从中原王朝拿出茶叶、食盐等物做交易,而反观游牧王朝拿出来的骏马、羊毛等物。
    这样一说,可能还看不出来问题所在。可林如海看到陈恒点出茶叶、食盐等物在本国的地位,又直言骏马、羊毛等物对游牧人的重要性,就马上能明白陈恒的意思。
    “茶叶非我朝百姓之必需,食盐亦是多有盈余。骏马却是匈奴、突厥等国的根基。
    若是不想拿骏马来换,草原诸部只能收拢民间财物,以作边贸购入。
    长此以往,草原部民之富,实为中原百姓之富。中原百姓之富,绝非草原部民之富。
    是故方有草原部族之难治,方有两地近千年的斗争。
    然此事,无可避之,唯战也!”
    这是一本经济账,反过头来看。其实哪怕历朝历代什么都不做,掌握最先进生产力的中原王朝,只会默默无声的,掠夺着对方的家底。
    跟普遍的善恶观念无关,这就是两方进出口货物价值不同的关系。
    久而久之,游牧百姓手中的黄金、白银皆流入中原,只换来茶叶、丝绸、食盐等物。
    经济上的持续掠夺,注定了两地间,只会有短暂的和平期。除非其中一方彻底倒下,根本没有任何调和的可能。
    这也是为何打完匈奴,会有突厥冒出,打完突厥会有辽金的原因。
    此番言论,不说石破天惊,也是天下独一份的论述。林如海面对陈恒有理有据的指正,就算心中存疑,也觉得女婿说的实在在理。
    只是常年读圣贤书烙下的思想钢印,还是叫林如海一时无法完全明白。可这不影响他继续往下看……
    “陛下圣明,大汉之于匈奴,大唐之于突厥。亦如大雍之于海洋诸国。
    我朝物产之热销,随着西洋诸国的白银入境。双方必将在百年内,爆发一场海上大战。
    此战不在陛下,就在太子,就在皇太孙身上。亦是千千万万个后世百姓,置身其中,无可避免。”
    问题的核心,还在于西方诸国手中,没有大雍必需的物品。
    单方面的以钱换货,长此以往,西方诸国去何处找白银?
    没了白银,就做不了生意,买不了天朝上国的货物。
    经济地位上的不同,不是强行让百姓认可西洋之物可以扭转。
    只要大雍百姓不买账,西洋人就别想用货物砸开国门。
    除非,他们找到一种大雍百姓离不得的必需物,否则……
    面对陈恒看透未来的远见,就是林如海也看的头皮发麻。
    这不是往日读书人更习惯的,相互拿夫子的教义论道。
    这是跳出所有人的思想棋盘,站在众人未曾到达过的陌生领域,做出超越时代的预见。
    林如海从未小觑自己的学生,时至今日,他觉得自己还是小瞧对方的才智。
    几经历练终得金,大浪淘去显英豪。
    爱婿在地方上一步步走来,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瞧出臣子心中的震惊,李贽不无快意的抚起胡须,笑问:“林爱卿觉得如何?”
    林如海苦笑一声,半是感叹道:“如今方知裴师当年为何替他取字叫持行。
    ‘一论破双空,持行大国中’。陈持行,果然名不虚传。”
    他又道:“裴师对他,可算是倾囊相授啊。倒叫臣心中有些酸气,恨不能多听一回裴师的教诲。”
    同样都在裴师门下治学,为何独独陈恒学到的东西,就如此惊为天人呢?
    李贽亦是点头,他也认可林如海的判断。想到那位仙逝的恩师,李贽心中更有感触,忍不住道:“裴师要是还在,看到他的言论,不知会有多高兴。”
    李贤在旁从头听到尾,实在对书信的内容好奇的很。忙急道:“爹,我能看看吗?”
    听到这久违的称呼,李贽哪有不同意的道理,忙板着脸暗自窃喜。
    等到李贤看完,更是不住击掌道:“恨不能立马请陈大人上京,愿与他秉烛夜谈,日日请教。”
    想到身旁还有跟着护卫、夏守忠等人,林如海忙替不在场的女婿,谦虚道:“殿下过誉了。”
    “不过誉,一点都不过誉。”李贤说着,就拿出去年李俊跟着陈恒南下的事例。
    又道:“俊儿回京后,见识和才干确实远胜昔日多矣。”
    难得听到李贤夸奖李俊,李贽也来了兴趣,忙问道:“此言当真?!”
    “晚上父皇把俊儿召来一试便知。”李贤赶忙行礼道。
    你就不会说些你爹爱听的话。李贽猛地哼了一声,又愤愤道:“本来是想把他留给你,现在看来,朕怕是等不住了。”
    象征性的告知一个结果,李贽又对林如海道:“新年的百官督察可有安排?”
    这是督察院六年一次的大工程,林如海自然对答如流。
    如此复行数步,一行人又往临敬殿走去。临到殿门口,候在外头的小宦禀告道:王子腾王大人想要单独面圣。
    李贽哪有功夫理他,直接忽视这个消息入殿。
    ……
    ……
    最近家里人多,每日都热闹的很。陈恒也常在家中办公,一来陪陪许久未见的爹娘叔婶,二来可以陪在妻儿身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