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必死的决心也怀着必胜的决心。
    一己之身肩挑天下民生也要一个人孤军奋战。
    死了一片丹心献家国侥幸未死便揩血再战。
    朱瞻基低头称是再抬起头来永乐帝已经继续在看郑和的折子了——郑和也不敢确定他寻到的那些大陆是不是美洲但有个地方的确全是黑皮人那或许便是仙迹说的非洲。
    非洲有什么来着?永乐帝努力回想哦对了想起来了有给牛马们吃的咖啡豆还有棉花但棉花大明已有了为了咖啡豆去非洲?他又不是老爹好似不大值当……还是征一下倭寇得了那儿好歹有银矿!
    永乐帝翻到随着折子附上的航海图发现郑和竟然已经派人探明了登倭岛的航海路线汇成了航海图送入京城永乐帝不由微微一笑又想到仙迹逛紫禁城玩的“狗阉党”剧目不满地撇撇嘴。
    用太监有什么不好这不比那群只会磨嘴皮子的江南文人能干?
    林菱也在一心二用一边听爷爷辅导作业从淡定到逐渐崩溃一边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搜索着土地改革是初中历史的知识点她记得爷爷退休前还给年轻教师上过好几次公开课好像有一节就是讲到这个主题还和古代田制对比了一下当时好像还得奖了那节课林菱把爷爷以前上课的视频都保存在了移动硬盘里她觉得不管是林爷爷退休以后看还是她自己没事儿翻一翻都挺有纪念意义的——因为视频里留下的爷爷是站在讲台上意气风发、传道解惑的林老师那时候头发还黑着,背也笔直,每天都穿着衬衫,带着个茶杯,夹着教案,收拾得利利索索给学生上课。
    刚好可以找出来分享给网友。
    翻来翻去,结果没翻到那节课,反而翻到了林爷爷退休前的最后一节课——他是教初中的,会一路从初一跟到初三,林爷爷的最后一节课也是学生们初三中考前最后一节课。
    【好怀念啊,那天……】
    她下意识就点开了,撑着下巴和网友们一起看。
    各朝古人们还是头一次看到后世学堂是什么样子,画面那是一间两面都是大玻璃窗的教室,顶上挂着呼呼旋转的……风盘?四列木质桌椅两张挨在一起,每一张桌子上垒满了课本,多得像是一堵墙,坐在课本之后,几乎能将人的脑袋挡住。
    这方方正正的学舍除了整齐的桌椅,前后还各有一整面巨大的黑色漆墙,黑墙上的角落用不知什么笔写着值日生和今日的课表,课表里排好了从辰初时分(7点)的早读到亥初时分(21点)晚读的每一节课——除了午时有一个时辰的午休,昏时有半个多时辰的用膳时间,后人每天要在学堂从早上呆到夜里。
    林菱还讲解道:
    【我们镇上初中是那种寄宿制的封闭学校,走读生很少,大家基本都是住校,所以晚读会比较晚,还有比较勤奋的会自己留在教室读到十点熄灯,所以我们以前的课表会一直持续到晚读课。】
    寄宿制?宋朝,赵匡胤笑道:“大宋的县学也是如此,每旬休沐时才能归家,平日里都住在官学中。
    当然,他们一舍或是一斋没有那么多的学子。
    赵匡胤还数了数:“后世的学馆一定很大,一间学舍便有四五十人,整座学院只怕有好几千人?
    而他们还有好多好多这样的学馆。
    真是每每意识到这一点都禁不住惊叹。
    清朝,在学习作息上傲视群雄的康熙,却注意到那课表上的课程:语文、历史、数学、英语、午休以后是地理、化学、物理。
    然后就是晚读两节,旁边还有晚读值班老师的名字。
    后人不学四书五经,竟然学得这样广泛?为什么?学语文、历史、数学……应当是算学吧,倒是能理解,那英语又是什么?是……一种外邦的语言吗?为何要所有孩子都学外邦话?康熙沉思片刻,脸色又有些难看了:不会又是因为晚清被外邦轰开国门的关系吧?敌强我弱,只能委以虚蛇。
    于是即便心有困惑,他还是只叹了口气,没问出口来。
    似乎还不到上课的时候,一个穿着衬衫的中年男人在画面前摆弄着什么,林姑娘说那是行政老师,因为是公开课,在调试录像机。
    而学舍里的半大孩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捧着书勤学苦读,有的和同窗追追打打,从学舍里一路追到外廊又从后门绕回来,女孩儿们聚在一块儿谈天、分吃零嘴,也有摇着胳膊约同伴陪着上厕所的。
    那个在画面前晃来晃去的男人终于像是完成了工作离开了,这时忽然有个戴眼镜的女生背着书包匆匆进来,走到讲台上举起三角尺敲了敲台面:“大家听我说,我刚刚去送作业偷听到的,我们林老师要退休了!等会是他最后一节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