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拍拍膝盖站起来的朱瞻基浑身一僵,又默默跪了回去,头埋得低低的,根本不敢抬起脸来。
    “混账东西!”永乐帝牙根咬得紧紧的,抬起桌案上的砚台狠狠朝朱瞻基脑门上砸去,“为了个女人,险些害得我大明就此断绝!为了安定这天下,大明死了多少将士百姓,你对得起朕?对得起你太爷爷吗?”
    朱瞻基躲也不敢躲,额角被砸得血流不止,只是一连颤声伏地请罪。
    他心中也是一片迷惘与悲哀,他真的很喜爱孙氏,可孙氏自幼貌美,十岁便被选入宫禁,与他一起长大,性子也贤德聪慧又果敢,为何他与孙氏的孩子竟会如此不堪?
    【宣德十年,年仅38岁的宣宗朱瞻基病逝,当时朱祁镇才9岁。当时朝堂上还有迎立朱瞻基弟弟襄王的提议,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此后很多年,大明的朝堂由太皇太后张氏、内阁学士“三杨坐镇,这四个人主持朝政很贤明,倒还算固若金汤,但不幸的是,太皇太后张氏在朱祁镇16岁时去世,三杨也各个老态龙钟,处于中二叛逆期的朱祁镇开始亲政,他宠信宦官王振,整个大明的权柄便开始向宦官倾斜,朝堂乌烟瘴气不说,这个时候,大明又接连起了战事——浙南矿工起义、福建西北佃农起义、云南麓川之役,没过多久,北方崛起的瓦剌也开始威胁大明的北境。
    朱祁镇决定亲征瓦剌的时候,压根没有审时度势——那时候的大明朝实际上同时在东南、西南、北方开战。就算是朱棣穿到那时候,面对这样四面烽火时也不会贸然多线开战吧?】
    这段话信息实在太多了,砸得永乐帝和朱瞻基都头晕目眩,甚至偏殿都传来了朱高炽好似痛到了极点的惨叫,他们都还尚未反应过来,而朱高炽已经不顾被亲爹打得稀烂的屁股,直奔过来,抓着朱瞻基的身子上下打量,可不敢怎么看,儿子都身强体壮,又怎么会……早早便病逝了!
    三十八岁,正值壮年,老天爷怎能如此对待他们父子二人!
    朱高炽已经知道了自己在老永乐帝去世后不久便也去世了,看来他也不过活了四十多岁罢了,但他也知晓自己的身子不大好,这个寿数虽不长,但也不算太短,因此这么多天以来他已经释然了,只是每日听从永乐帝的吩咐,哼哧哼哧地绕着皇城跑上一圈又一圈。
    可是瞻基不同啊!
    永乐帝也仿佛被抽空了浑身的力气,跌坐在龙椅之上。原来如此啊……接连两代皇帝都早死,大明朝又怎能不陷入动荡之中?
    而那长于深宫,从未上过战场的小皇帝,竟然还要在刚亲政朝局不稳、四面烽火时亲征?怪不得叫大明战神,可不是吗!永乐帝说不出心里有怎样的感触,胸膛里好似只回荡着两个字:完了,完了。
    【而朱祁镇要亲征这件事,朝臣们也是炸开了锅,他们难得摒弃党争,结成了反作死联盟,以各种方式劝谏朱祁镇放弃作死,结果从七月瓦剌入侵吵到八月,还是没能阻止朱祁镇,他要亲征就算了,还把整个大明朝堂给搬走了——除了内阁学士等,还带上了各部尚书、侍郎、员外郎、监察御史、钦天监、大理寺、太常寺官员等数十人,当时军情如火,连军饷都只来得及准备了一个月的口粮,所以我不大明白朱祁镇带这么多文官干什么?
    当年朱棣北征带文官是为了保证后勤和处理一些不放心交给朱高炽的重要国事,而且人朱棣是主动去打鞑子,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大战,不仅有详尽的运粮方略,还能抽空处理军国大事,朱祁镇效仿朱棣亲征,还要效仿人家带文官,这又不是打仗的标配!啥都学,学又学不会!
    而且,朱祁镇是被动迎战,他带户部要运粮筹钱还勉强说得过去,带刑部、吏部这俩一个判案一个主管人事,带他们干嘛?还有太常寺是管宗庙祭祀的、大理寺是法院、钦天监是算卦的,咋滴,他出门打仗,沿途还要夜观星象,掐指一算?至于其他什么翰林院学士更是不懂带去干嘛……每次看到他的出征官员名单,我就觉得他真是恨不得大明灭亡啊……】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听到一半便不禁捂着胸口踉跄后退了两步,颤巍巍地扭过头去问朱标:“太医……太医到了没有?先给朕来一碗参汤。
    少年朱棣更是不敢相信他将来会有这样的子孙,抓着脑袋蹲在地上虚弱无力地扯了扯大哥的衣袖:“大哥,我也要一碗……
    “好好好……朱标一只手撑着老爹,另一只手被弟弟抱住,恨不得撕成两半,只能先一叠声地应着,幸好内侍机灵,已经把白胡子巍颤颤的太医火速背到了大殿上,于是连忙让太医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