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由翻译层面上反映出的男女差异,作者收集了很多数据,对比了同一本书的不同译本里,男女译作者的数量,发现女作家的作品大多由女翻译家来翻译。
    然后进一步去对比男女翻译下的不同,以及女性翻译下女权的创造性叛逆。
    闻年花了半小时仔仔细细地看了整篇论文,他不自觉地看了一眼正低头认真的何栩,笑了一下,真不知道这小脑袋里到底是怎么发现这些的。
    闻年不是文科生,他对于文学的感想是理性的,但他看了整篇论文,却觉得自己很能认同那个观点,似乎自己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形。
    闻年向来是喜欢理科世界的深邃的,但他同样承认文科世界也是深邃的。
    真的也同样有趣啊。
    闻年突然在想,何栩那个小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呢?
    他们好像站在一起,就会自动失语,两个人好像有什么薄膜隔着一样不得劲。
    闻年至今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在何栩面前,变得也扭扭捏捏一样不得劲。
    他们好像从来没有交流过什么其他太多的东西。
    闻年是个交际很广的人,他的项目需要合作,所以他常常和同项目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或者是和其他同学交流,有时候会灵光一现,得到偶然的意外之喜。
    闻年觉得交流是个再正常不过,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
    但他很奇怪的,却没有和何栩有太多的交流。
    明明他们已经算得上认识很久了。
    何栩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都在想什么呢?
    闻年觉得何栩像笼在一团雾里,让谁也看不清。
    谁都没有真正走进过。
    那时,如果一个人想得到一个问题的相关回答,会在浏览器里输入关键词,就会得到一系列的解答。
    闻年想着想着就把何栩的关键词——何栩的名字输入了搜索栏。
    闻年都被自己下意识的动作弄笑了,何栩还只是一个学生,应该是不会有他的词条的。
    这样的搜索毫无疑问是没有任何结果的。
    如果要了解何栩,好像只能去接近他,和他聊天,才能实现解惑的目的。
    闻年想叉掉那个页面,但他又想,网络上是记录了所有的痕迹的,只要在上面出现过。
    或许何栩发表了不止一篇论文呢?
    他向来是什么都不肯对别人说的。
    闻年点了搜索,本来闻年以为会只有那时论文一个词条,但却跳出来了好几条。
    闻年从前几条浏览量比较高的开始看下去,《师画人生,时代注脚》人物通讯,通讯作者:梁语,通讯员:何栩(人文学院)
    通讯员是什么?闻年复制了这个关键词然后搜索了一下,就像采访一样吗?
    闻年想不出何栩跟着采访的样子。
    闻年点开了下一条词条,是清华的校报《新清华》,《为同行,致以礼》文学专辑特刊版面的右上角写了几个人的名字。
    其中缀在最后的是,助理编辑:何栩。
    什么是助理编辑?
    何栩为什么会在校报里做助理编辑呢?
    闻年难得被调动起了好奇心,他没有直接走过去问他,明明何栩就坐个同一活动室的另一边。
    闻年抬头就能看见何栩的发旋。
    闻年想了一下,拿起他的手机,对着电脑屏幕拍了一下,那时候还没有微信qq之类的社交软件。
    所以闻年给同在一室的何栩发了条彩信。
    然后就如约地听见了另一角落传来了一阵铃声轻响。
    风铃声只响了三秒。
    闻年就看见了惊慌失措的何栩,十分混乱地捂住了桌面上的手机。
    显然,何栩害怕铃声打扰到别人。
    同样,何栩也很意外有人给他发信息。
    如果常常有人给他发信息,那面对铃声的响动,应该不至于那么慌张且吃惊。
    闻年看见何栩慌张地翻开了手机盖,然后很懵地朝闻年那里投来视线。
    闻年觉得何栩呆愣的样子,眼睛鼓鼓的,像他小侄女养的仓鼠。
    闻年和何栩对上视线,闻年并不紧张,只是看了看何栩的手机,然后对着何栩眨了眨眼睛。
    闻年在彩信问:“助理编辑是什么?”
    何栩看清楚了彩信图片是电脑上的校报界面,但何栩没想到闻年会发现这个。
    闻年为什么会看见这个呢?
    这个很难发现的吧?
    且不说没有多少人去看校报,就算看了也未必能看见在页眉位置的那一小行字吧。
    而且……闻年还发了信息来问自己。
    这是……闻年给自己发的第一条短信。
    何栩看着短信想了一下,然后在输入框里敲字:“助理编辑就是编辑老师的助理。”
    闻年的手机响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