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结束后,地球上的人还活着的健康人不超过一亿,分布到所有陆地,造成的结果就是方圆几百里可能都见不到一个活人。
    战争虽然远去,但是阴影始终笼罩在每个人头上。
    在这种氛围下,幸存者的心态趋向于今朝有酒今朝醉,活一天是一天,顾虑那么多有用吗?还不是一样要死。
    他们不再崇拜宗教,救世主从来都不存在。
    他们也不再迷信鬼神。
    陈夏低估了物品的价值,她的东西比想象中更好卖。
    甚至连榆树叶和榆树皮都有人感兴趣。
    收摊后,她换到了足够多的食物和水,接下来一段时间都不用再担心食物不够的问题了。
    当然,在交换物品前,陈夏仔细检查过,确保里面没有掺入沙子之类的东西。
    晚上,陈夏住进了一户人家家中,单间房,水泥墙,不会有虫子突然进来。
    她很快睡着了。做了许多光怪陆离的梦,醒来后却一个都记不得了。
    大公鸡在院子里“喔喔”叫,吵醒了陈夏。
    她揉着眼睛坐起来,阳光从窗户洒进来,落在被子上,镀上一层淡金色的光。
    掀开被子下床,洗漱的水是主人家提供的。
    这个聚集地远离城市,以前大概是农田,所以水源还算干净,这里的人都是直接喝地下水。
    陈夏洗漱好后,围着聚集区走了一圈,这里大概住了七八百户人,中间靠南是居民区,北边一点是各种仓库,可能存放了粮食或者武器。
    也对,一个聚集区必然有武力做保障,不然就会像沙漠聚集区那样,被人一锅端。
    第150章 废土
    战争结束十年,虽然大地满目疮痍,污染、辐射四处可见,幸存者依旧凭借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建立起一个个秩序井然的聚集区。
    不同地区的聚集区差别很大,条件差的如沙漠聚集区,生产力和发展水平还不如战争前的一个普通村庄,直接退化到古代社会。
    条件好一点的如眼前的聚集区,占据了一片水土丰饶且污染程度低的土地,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农作物,起码吃喝不愁,还有战争前遗留下的武器来保护聚集区。
    可惜的是,战争一旦发生,首要目标是摧毁敌方的生产力,工厂、医院这些都是重点打击的对象。
    在互扔核弹的彪悍年代,城市沦为废墟,几乎什么都没剩下,只有人迹稀少的偏远地区勉强幸免,成为一片净土,也因此成为聚集区建立的基础。
    从沙漠骑自行车走了几天几夜,自行车的速度差不多每公里10到15分钟,除去睡觉,白天基本都在赶路,算下来,她离开沙漠起码两百公里了。
    两百公里,足够横跨一个狭长的省。
    “常欣,上工了!”
    “哎,来了。”
    陈夏三两下用布包好头发,拿起竖在墙角的锄头,加入出城干活的队伍。
    这个聚集区叫“希望”,是战争结束后第三年建立起来的。
    几个从战争中幸存的年轻人结伴,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依靠双手建立起聚集区的第一间房屋。后来,又有别处的幸存者来到这里,加入了他们。一直到现在,共有一千三百四十八人在希望聚集区定居。
    一千多人里只有五个是战争结束后出生的孩子,其他人都是战争中的幸存者。
    而在这些年里,每年都有一些人因为疾病或者意外去世,所以希望聚集区的人口一直在减少,这也就导致这里无比欢迎新的幸存者定居。
    陈夏被检查后,就顺利分到了一间房子和一块地。
    这里的房子是挨着建的,说是一间就真的只有一间,只不过门口距离规划的道路有五六米远,这片空地是可以自行处理的,所以很多人扎篱笆做院子,还有人在院子里又建了一间房。
    陈夏左边已经住人了,房子外围了篱笆,她右边一直到路尽头都没有住人。
    据邻居说,她是三个月前来到希望聚集区的,而邻居的邻居是七个月前来的,也就是说,平均三个月才会有一个新的幸存者来到聚集区。
    而聚集区每年去世的就不止十个,前些年去世的人更多,按这个速度下去,聚集区人口早晚会减少到一个极低的数字。
    到那个时候,仅剩的幸存者无法维持一个庞大聚集区的运转,要么苟延残喘,时刻担忧会遭遇别的聚集区的骚扰抢劫,要么放弃一切,加入一个新的聚集区,一切从头开始。
    想清楚这些事,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聚集区如此渴求新人加入。
    陈夏分到的这块地只有一亩,里面种的是土豆。土地并非无偿赠送,收获的土豆陈夏留三分之一,剩下的全部上缴,而且,她还需要帮助聚集区无偿劳动三个月,才能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